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

2025/02/13

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澳门国家站」)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于2024年12月05日上午在澳门科技大学N502会议室顺利举行。

澳门科技大学李行伟校长、澳门环保局叶扩林副局长、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叶桂林行政委员会委员,澳门国家站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志峰院士(广东工业大学)、刘文清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李芳柏研究员(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和澳门国家站站长马义兵教授出席了会议。其他出席的人员还包括澳门环保局,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澳门海事及水务局、暨南大学的代表,以及澳科大创新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老师。此外,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卢凡副主任、澳门国家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远航院士(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永官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贺泓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及王自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通过在线方式出席了会议。

卢凡副主任、叶扩林副局长、李行伟校长分别代表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澳门环保局、澳门国家站依托单位澳门科技大学致辞。

随后,马义兵站长进行澳门国家站工作汇报,介绍了澳门国家站一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科研水平、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组织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及优化,为未来的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积极推动澳门的科普工作、组织国际会议及交流活动,并邀请多位著名院士举行专题讲座。过去一年,澳门国家站获得科研项目资助有所突破,新增经费1764.275万澳门币,117.9万人民币。在学术成果方面,共发表论文63篇,其中在国外科学术期刊发表研究SCI论文58篇;在数字孪生技术、大气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仪器设备也有所增加,培养了大量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此外,澳门国家野外站积极加强与环境和交叉学科的结合,引进了国际化人才,提升科研团队的国际视野。2024年,澳门国家站持续开展土壤、沉积物、大气、水质和生物,并首次开展新污染物的监测,积极配合特区政府,协助政府环境管理工作,设立浮标比对项目,排气通量和海岸带沉积物水通量观测,并制定大气臭氧清单。

学术委员会对澳门国家站自建设以来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为2025年的工作计划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和指导。

最后,李行伟校长和马义兵站长分别代表澳门科技大学及澳门国家站,衷心感谢委员们对澳门国家站取得成绩的肯定,并表示将根据委员们所提出的建议,对野外站的发展作进一步的优化,持续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为国家及特区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持。

叶扩林副局长致辞

李行伟校长致辞

马义兵站长汇报

会议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