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海岸帶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澳門國家站」)第三屆學術委員會會議於2024年12月05日上午在澳門科技大學N502會議室順利舉行。
澳門科技大學李行偉校長、澳門環保局葉擴林副局長、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葉桂林行政委員會委員,澳門國家站學術委員會主任楊志峰院士(廣東工業大學)、劉文清院士(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李芳柏研究員(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和澳門國家站站長馬義兵教授出席了會議。其他出席的人員還包括澳門環保局,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澳門海事及水務局、暨南大學的代表,以及澳科大創新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老師。此外,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盧凡副主任、澳門國家站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遠航院士(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朱永官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賀泓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以及王自發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通過線上方式出席了會議。
盧凡副主任、葉擴林副局長、李行偉校長分別代表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澳門環保局、澳門國家站依託單位澳門科技大學致辭。
隨後,馬義兵站長進行澳門國家站工作匯報,介紹了澳門國家站一年來的新進展,包括科研水準、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組織制度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及優化,為未來的建設和科技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積極推動澳門的科普工作、組織國際會議及交流活動,並邀請多位著名院士舉行專題講座。過去一年,澳門國家站獲得科研項目資助有所突破,新增經費1764.275萬澳門幣,117.9萬人民幣。在學術成果方面,共發表論文63篇,其中在國外科學術期刊發表研究SCI論文58篇;在數字孿生技術、大氣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儀器設備也有所增加,培養了大量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此外,澳門國家野外站積極加強與環境和交叉學科的結合,引進了國際化人才,提升科研團隊的國際視野。2024年,澳門國家站持續開展土壤、沉積物、大氣、水質和生物,並首次開展新污染物的監測,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協助政府環境管理工作,設立浮標比對項目,排氣通量和海岸帶沉積物水通量觀測,並制定大氣臭氧清單。
學術委員會對澳門國家站自建設以來的發展及所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並為2025年的工作計劃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議和指導。
最後,李行偉校長和馬義兵站長分別代表澳門科技大學及澳門國家站,衷心感謝委員們對澳門國家站取得成績的肯定,並表示將根據委員們所提出的建議,對野外站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優化,持續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及應用,為國家及特區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持。
葉擴林副局長致辭
李行偉校長致辭
馬義兵站長匯報
會議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