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
課程簡介
-
課程期限
本課程正常修業期限為3年,最長修業期限為6年。
-
授課方式
面授課程
-
授課語言
中文/英文
-
學術領域 / 知識範疇
環境科學與工程
-
課程介紹
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課程強調學科交叉、獨立創新和課程實踐,包括開展同材料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數學等先進學科的合作研究;參與科研項目;了解市政環保設施和優秀環保企業運營;與產業界專家學者學習科學知識和經驗等。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環境道德意識,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未來產業界、科技界以及政府管理層所倚重的綜合型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
學習計劃
入學資格
具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生態學、水力水文學、化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地球科學、管理科學、計算科學、能源與動力工程以及相近學科之碩士學位獲得者。
研究方向
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風險評價、智慧環境
課程設置
表(一):必修科目(7學分)
科目名稱 | 學分 | |
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進展 | 3 | |
DESZ02 | 文獻綜述與選題報告 | 2 |
DESZ03 | 學術專題項目 | 2 |
表(二):選修科目(12學分)
科目編號 | 科目名稱 | 學分 |
DESE01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3 |
DESE02 | 環境化學 | 3 |
DESE03 | 生態水利工程 | 3 |
DESE04 |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 3 |
DESE05 | 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 | 3 |
DESE06 | 固體廢物控制和資源化技術 | 3 |
DESE07 | 環境流體力學 | 3 |
海岸帶環境多介質相互作用專題 | 3 | |
DESE09 | 環境統計學 | 3 |
DESE10 | 機器學習 | 3 |
DESE11 | 人工智能原理 | 3 |
*將根據人才培養需求、學生人數和選修情況決定科目開設。
表(三):學位論文(18學分)
科目編號 | 科目名稱 | 種類 | 學分 |
DESZ04 | 論文 | 必修 | 18 |
科目簡介
必修科目
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進展(3學分)
本科目主要以全球面臨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國際前沿的各種問題、觀點、理念、技術以及環境事件為對象,進行綜合分析和系統討論來吸引學生對環境前沿問題的關注並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以及問題分析和表達能力。
文獻綜述與選題報告(2 學分)
本科目是學生與博士論文指導教師商定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學生須通過自己查找或閱讀導師推薦的相關研究領域的文獻來全面認識該領域的研究現狀以及待解決的科學問題,為寫作博士論文選題報告(Research Proposal)作必要的準備。選題報告成績主要基於如下標準:(1)30%: 對研究領域及相關研究歷史及現狀的綜述是否全面深入;(2)25%: 選題是否新穎和具有創新性;(3)20%: 選題是否具有按時完成的可能性;(4)25%: 論文完成後其結果是否具有重要性。學生通過選題報告答辯方能撰寫博士學位論文及經學院組織的委員會考核合格後方可取得學分。
學術專題項目(2學分)
本科目由澳門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或大學大師講座定期(每月至少一次)組織關於本科學領域前沿科學問題的學術報告、研究進展。學生需參加此類學術報告累計十次以上。由論文指導教師負責記錄學生出席情況,按其出席情況以及學術討論表現來判定分數。
選修科目
水污染控制工程(3 學分)
本科目將系統的介紹各種水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的方法原理,包括物理學、物理化學、化學、微生物學方法和原理,也闡述這些方法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環境化學(3 學分)
本課程密切結合中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通過闡述污染物在大氣、水、岩石、生物各圈層環境介質中遷移轉化過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學問題及其效應,較全面深入地闡明瞭環境化學的基本原理和知識。
生態水利工程(3 學分)
本課程涵蓋河流水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各種濕地及其修復方法和修復生態的各種工程措施。課程還涉及河口三角洲發育規律、人工造陸影響、藻華、沼澤草和紅樹林、河口無脊椎動物和魚類及氣候變化影響。課程亦講授外來物種入侵及其管理策略和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準則。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3 學分)
本科目將論述備受關注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說明其來源、成因、物理和化學過程以及管理和治理;其次闡述近代國際上三個大氣環境熱點問題:即酸雨、臭氧層破壞和氣候變暖,闡明它們的由來、危害、科學認識及防治對策等。
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3 學分)
通過本課程來正確認識土壤在環境中的作用與地位,掌握土壤的基本組成、性質和分類,瞭解土壤的形成、發展、退化和恢復的過程與機制,熟悉不同類型污染物對土壤生態系統造成的傷害,掌握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實施與管理等內容。
固體廢物控制和資源化技術(3 學分)
本課程將從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及其資源化基本理論出發,系統地介紹固體廢物的收集、運輸與壓實、破碎與細磨、分選、脫水、焚燒、熱解和生物處理等資源化技術,危險廢物處理與處置,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綜合規劃方案等內容。
環境流體力學(3 學分)
本課程將涉及流體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量綱分析和相似原理、層流湍流和邊界層等流體力學基本知識和方法,還包括環境流體(大氣、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的運動特徵和物質在環境流體中的輸運過程等。
海岸帶環境多介質相互作用專題(3 學分)
本科目主要圍繞氣化變化與應對、監測預警、新興污染物的風險評估與防控等海岸帶相關的多介質環境作用前沿熱點問題,重點關注水、氣、土壤多介質以及種植物、城市等多研究對象的相互影響級交互作用。
環境統計學(3 學分)
本科目將涉及數理統計學基礎理論,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與數理統計,讓學生掌握有關數理統計的思想和基本方法。同時,介紹統計學在環境中的應用,學習如何使用相應的統計軟件,如SPSS, Excel等。
機器學習(3 學分)
機器學習是計算機科學的重要分支領域,課程將重點介紹機器學習的基礎知識,討論一些經典而常用的機器學習方法(決策樹、神經網路、支援向量機、貝葉斯分類器、集成學習、聚類、降維與度量學習)等。
人工智能原理(3 學分)
本科目將重點講述人工智慧的體系、求解、規劃和學習。體系篇涉及緒論與體系論;求解篇講述搜索問題、優化問題、博弈問題、以及約束問題求解;規劃篇分別是時空關聯規劃和決策理論規劃。第四,是學習篇,論述機器學習的三個視角。
學習要求
1.第1-2學期學生必須修讀表(一)中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進展,共計3學分。 2.第1-2學期學生需根據研究方向及專業基礎,在表(二)中開設的選修科目中選修4門,共計12學分。 3.第1-6學期內必須參加至少十次表(一)中的 “學術專題項目”,獲得2學分。 4.第3-4學期內完成表(一)中的文獻綜述與選題報告,獲得2學分。 5.學生在確認完授課科目後,需撰寫開題報告並完成開題答辯。完成開題答辯後,方可繼續博士論文的研究和寫作。 6.一般情況下,學生需以第一作者(澳門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在國際SCI收錄的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至少1篇,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學生,由指導教師審查、推薦,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評鑒,認為達到上述要求之相當水準者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7.博士學位論文必須通過評審及論文答辯。
學習時間
1.論文寫作時間原則上爲24個月,累計寫作、修改時間不得少於12個月。 2.課堂教學一般安排於週一至週五晚間、或週六。
畢業資格
學生須符合下列各項規定,並經大學學術及教學委員會通過可獲頒發本大學之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 1.在所屬課程之修業期內完成及通過學習計劃的要求,各科目成績(不含學位論文成績)累計平均積點不低於2.50; 2.遵守大學的修讀守則; 3.繳清指定費用及歸還所借的大學財物。 備註:所有課程大綱及學習計劃,按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所載爲准。